最近有一則新聞沸沸揚揚,關於一個牙醫師研發出口腔的裝置,可以解決睡眠時打呼的問題,許多人看到新聞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牙科治療跟睡眠問題之間,好像距離遙遠,到底是怪力亂神,或是真有其事呢?
牙醫師如何思考打鼾問題?
現在在各大醫療中心都有設立睡眠中心,表示大家對於睡眠問題的日漸重視。在這個領域中,包含了胸腔科、耳鼻喉科、牙科、營養醫學甚至精神科等等,各科別之間對於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從診斷到治療,依據各自的科別而有不同的分工。
在牙醫師的參與部分,主要是依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文獻中所指出,牙科所製作的口腔止鼾裝置,納入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的治療準則之一。在台灣的睡眠醫學會中,牙醫師可以申請入會,甚至進一步投考睡眠醫學的專科醫師。從法律上或是學理上,牙醫師介入參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都是被認可的。
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是什麼?
很多人會有睡覺打鼾的問題,但是自己並不一定會有自覺,往往會感覺困擾的人是自己的枕邊人,老婆或是老公會因為你的鼾聲而難以入眠,患者的睡眠狀況本身沒有太好,但是床伴的睡眠狀況也會大大地受到影響,長期下來,很多伴侶的感情會受到影響,甚至因此分房或是分床睡的人更是大有人在。
鼾聲的形成是因為在睡覺平躺的姿勢下,軟組織塌陷造成氣道的狹窄,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才能夠推開坍塌的呼吸道,進而產生鼾聲,有鼾聲的時候才能夠呼吸。堵住的呼吸道會造成呼吸變淺且變費力,更嚴重的人可能是氣道完全阻塞甚至窒息,成為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根據研究指出,在打鼾的患者中,約有10-15%合併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會有嚴重的併發症,所以在之前甚至有被列入健保的重大傷病項目之中(法規已經於2017年4月調整移除)。許多人是因為鼻塞,或是鼻中隔彎曲造成上呼吸道的狹窄,或是下巴天生後縮,舌頭空間狹小,舌頭在躺下時往後方垂墜而堵塞了呼吸道。另外中年肥胖或是肌肉張力隨年紀增長而變不足所,這是許多人覺得到了中年之後,打鼾的問題更顯嚴重的主要原因。
如何治療?
透過睡眠中的儀器檢查來看呼吸道發生阻塞的位置,以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性。進一步的,可以討論治療的方向。一般常用的治療大概有幾項:手術、牙科裝置或是陽壓呼吸器。
手術分成幾個類型,像是廓清懸雍垂或是扁桃腺,或是利用正顎手術將過小或後縮的下巴移到正確的位置,增加呼吸道的寬度,需要針對呼吸道發生狹窄的位置做解決。
陽壓呼吸器則是利用儀器將加壓的空氣推入呼吸道中,可以減少缺氧的狀況,缺點在於會有機器運作的聲音,以及需要將機器隨身攜帶。
牙科的止鼾器治療則是另外一個選項,止鼾牙套的設計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學派,也有廠商針對止鼾器製作而開發出對應的套件,但主要的目標都是希望在躺著的情況下,可以維持下巴往前突出的位置,這個動作可以打開上呼吸道塌陷的側壁同時可以避免舌頭往後掉而阻塞呼吸道。相對於前兩個,是較為不侵入性,也比較便捷的方式,但如果是過於嚴重的患者,則需要考量是否能得到足夠的改善。
睡眠醫學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對於有志於此的許多牙醫師而言,也願意投身在止鼾牙套的設計與研發之中,基於實證醫學的立場,這些新開發的設計效果應該輔佐臨床上的儀器檢查,例如透過內視鏡,或是睡眠檢測儀器的數據改善,才能確知治療成效,也才是嚴謹的醫療提供者的正確態度。